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

[芳香雜感] 以理解的心,重新探討「植物人格」

  我相信很多人對於「植物人格」這樣的說法會有所疑惑,因此,我在這邊說說,我自己的看法。

  我自己比較常用的,則「植物原型」這樣的說法,不過其實不管怎麼樣的說詞,他所代表的,並不是一種玄學或能量的說詞,而是一種植物樣貌與展現的生命型態。因此,你無法把這四字拆開來看,變成「植物的人格」,或是「植物有人格」。

乳香是一種生長在沙漠地帶的植物,為了生存,其演化出許多特殊的結構。其中樹幹受傷而分泌出的樹汁,能在短期間內凝結成樹脂,便是其一大特色,正也對應他對於人體傷口癒合的療效上。


  如果我們僅僅將精油作為一個「物品」來使用,那麼我們從精油所含的成分,可以明白,他進入身體後,一連串的機轉為何,這是客觀的科學事實。但若我們今天將其「擬人化」,我相信較理性主義的人,就很難接受「植物人格」這樣的說法。但我們確乎忘了一件事,芳香療法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,也就是他可能包含了生理解剖學、藥學、植物學、化學等,乃至於社會人文學科,如史學、宗教學等範疇。

  因此,你今天從哪一種角度切入去看這件事,得出來的答案可能都不同。而我對植物人格的認識,來自於其生命演化的過程:生物為了要生存在這個環境,必然有所「作為」。
  也因此,我們可以看到,不同產地相同植物,卻有不同的精油化學變化,我們也可以發現,同一植物可能在某些地區被隔絕後,產生了不同亞種,甚至獨立成為一種。這樣的一種推演,或許對於大家對於「植物人格」的說法有進一步的理解,否則他若沒有這樣的「感知」,他就不會需要「變化」。

  生命為了基本的存活,他必然要「知道」如何轉變。我們就拿精油植物中,最容易變化的百里香來講,在不同的海拔地區,你都可以發現它不同的「形貌」(低海拔長得非常強壯,高海拔則較為嬌小),以及各種不同的精油化學變化。這些變化,即是我們在強調的「植物人格」,而這樣的「植物人格」,即有其適合使用的狀態,在這樣的狀態下,我們從「身為人」的角度去看待所謂植物的性格,你要說他是想像出來的也好,但經驗法則卻可說明他或有的必然性。也因此在許多文獻當中,你可以看到植物被神格化(依其人們認為的對應性質),或是在宗教儀式乃至神祕學等的地位(為何這樣使用,以及用了如何有效果),實際上都是人們對於植物的利用與想像二者間的連結性,做更深層的探究。
大吉祥天女是印度教的神祇與佛教護法神,據稱他是由蓮花化身出來,因此蓮花具有神性,同時蓮花在阿育吠陀(Ayuveda,印度三大醫療體系之一)也作為藥用,其「清淨無染」的宗教特性,正也對應了其傳統醫療使用之上。

  我知道台灣或說亞洲華人地區,在推廣芳香療法時,較注重的除了是美容一類外,還有一學派較為注重文學藝術的展現,獨特的說詞與見解不見得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,但若要說這是無稽之談,或是只是商人為了行銷才用的手段,那就是不盡然之事。

  對我而言,探究其因很重要,做合理的推論與實際的求證更是重要。這也是為什麼我總很重視大家在學習芳療的路上,應該徹底認識植物、親近植物,因為當你去親近植物,理解為何他要如此生長時,你對於精油療癒的操作,也會有更為寬廣且有彈性的運用,這也就是「植物人格」真正要告訴你的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