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植物的名稱可能會有重複,這種現象存在著當初命名往往是用英文名稱直接翻譯,或是有些植物本身中文名可能因為區域的不同,就有不同的稱呼。例如我們在芳療當中所稱的:茶樹、佛手柑、香桃木、花梨木、甜杏仁油…等等精油,基本上在命名都是都是有很大問題的,這也使中文命名有時會容易讓人混淆錯認。
茶樹(圖上)與澳洲茶樹(圖下)完全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植物,卻都被稱為“茶”。
然而我們都知道,除了學名外,其他的命名基本上都可能是需要當地植物學者制定,或是以往古代典籍本有的、約定成俗的,也有找不到中文名,便依照學名、英文名或是“最初的命名者”個人喜好來命名。而植物中文名的命名方式,基本上就會依照這類的方式來命名。
這種命名方法很容易讓人搞混,例如現代雜交種玫瑰(Rosa x hybrida),在許多地方也會被稱作月季,這是因為現代雜交種玫瑰基本上都是古典月季花(R. chinensis)的後代,而真正要說到「正確」的玫瑰,其實是另一種只開著五瓣花朵的植物(R. rugosa)。當然也有人常會搞不清楚玫瑰與薔薇,但依照古籍而言,薔薇其實最早就是指著從西域而來的玫瑰,因此像是大馬士革玫瑰(R. damascena),其實應該要叫做大馬士革薔薇。
原生種的玫瑰(圖上),之所以叫玫瑰,是因其果實朱紅瑰麗(圖下),因此稱作玫瑰,也有人稱之為梨玫瑰,原產中國。
大馬士革玫瑰,它是法國玫瑰與千葉玫瑰的雜交種,又稱為大馬士革薔薇或突厥薔薇。
常見的原生種月季主要有紅色與粉色兩個品種,紅色有淡淡的香氣,粉色則香氣薄弱。
現代雜交種玫瑰大約有2~3萬種品種,通常會依照花型大小、花色、樹形等作為分類準則。一般只作為園藝觀賞或花藝用途,也有少部分可作為花茶或香料使用。
說到紫羅蘭,在芳療當中大家想到的是英文當中的Violet,也會被稱作Sweet Violet(學名:Viola odorata)。但其實在植物中文名當中,實際上原本的命名為香菫菜,是菫菜科的植物,真正的紫羅蘭,其實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(學名:Matthiola incana)。而後來為什麼香菫菜被命名為紫羅蘭?當然也就是因為英文名Violet的誤導。
原生種香菫菜,在芳療中被稱為紫羅蘭,氣味馥郁。
十字花科的紫羅蘭是很良好的造景花卉。
香菫菜與三色堇雜交後,產生了雜交香菫菜,花型花色都非常豐富、變化多端,並且保留著香菫菜原有的香氣特色,可作為花草茶點綴使用。
被誤導的還有佛手柑這種植物,由於Bergamot這個英文名(學名:Citrus bergamia),在中文當中並沒有太多記載,最早也僅在義大利半島這個地方生長,因此對於這個植物是陌生的,然而Bergamot卻是伯爵紅茶中重要的香料,在傳進來後不知道怎麼命名而被誤認Bergamot是佛手柑。實際上Bergamot與佛手柑(C. medica var. sarcodactylis)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植物。而Bergamot在命名上,比較正確的中文名稱,則是「香檸檬」或是「油柑」,當然Bergamot也與檸檬是不同的植物。
Bergamot原產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地區,外觀與橘子類似,果實外表光滑圓潤,氣味香濃甜美,與其他柑橘屬植物的氣味差異性頗大。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佛手柑其實是枸櫞(香櫞)的一種變種,氣味類似檸檬或萊姆,。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這種情況其實非常的常見,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。芳療中的零陵香豆(Dipteryx odorata),基本上也存在誤導的情況,實際翻譯為:「東加豆」、「黑香豆」會比較好。這是因為它是一種豆科木本植物,產於中美及南美洲,在命名上容易與中國產的零陵香搞混,而古代製香所稱的零陵香,其實指的應是一種報春花科的草本植物——靈香草(Lysimachia foenum-graecum Hance),兩者基本有很大的差別。
零陵香豆是一种豆科木本植物,它的種子富含香豆素,是歐美甜點中常用的香料。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另外,也有中文名都很相似,卻完全不屬於同一科屬的植物的,例如羅馬洋甘菊(Chamaemelum nobile)、德國洋甘菊(Matricaria chamomilla)、摩洛哥洋甘菊(Cladanthus mixtus),這都是同科不同屬的植物,雖然他們都以“洋甘菊”來稱呼。
羅馬洋甘菊,為宿根草本,與德國洋甘菊開完花就死不同,而且他會延伸出匍匐莖作為繁衍手段。
德國洋甘菊,與羅馬洋甘菊相比,二者花型最大的差別仍是在花序的不同,德國洋甘菊的花序會隨時間被推向上成為長橢圓狀,而德國洋甘菊基本則頂多成為半圓形。雖然外觀很類似,但二者生長形態完全不同。
又或是玫瑰與岩玫瑰(Cistus ladaniferus),雖然都有個玫瑰,但其實二者完全不同科,岩玫瑰其實應該叫做膠薔樹,屬於半日花科的植物。
岩玫瑰與玫瑰一點關係都沒有。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說了那麼多,相信大家已經頭昏了,但這些例子不過是這些問題的冰山一角。我們對於植物的認識,最終還是得認清它的名稱,你仍然要清楚“拉丁學名”的重要性。拉丁學名是現在學界公認的生物識別模式,雖然拉丁學名總是又臭又長難以記住,但沒有拉丁學名的發明,我們的各種生物命名將會更混亂!也因此,看懂植物的拉丁學名可以幫助你在認識植物,也就不容易發生“錯把馮京當馬涼”的情況喔!
卡爾·馮·林奈(Carl von Linné,1707年5月23日-1778年1月10日)發明了拉丁學名的命名法,之後的各種生物命名都必須要有拉丁學名,可說是植物的身份證。
但實際上,我們在認識植物,不僅要認識它的學名,也要清楚他的形態以及原生環境,甚至是歷史上的記載。尤其對於芳療而言,精油的療癒特色與這些密不可分。因此這些學問,建議大家也不可偏廢呢!
在好久之前有請教過小明老師,零陵香一事
回覆刪除善知識大德翻譯經典時,音譯直翻稱多揭羅,再註釋零陵香也
又零陵香在中國有此物種,倘若循音朔源多揭羅是否有另有其物呢?
Tagara...目前google得到的,印度纈草、夾竹桃科的木本、報春花科的禾本
類似情況的也有:經典寫熏陸香,註釋用乳香:)
針對古代的植物命名,當初並沒有嚴謹的植物命名模式,因此會混亂是正常的。至於你提到的Tagara,有可能指的是產於印度的雲木香。至於佛經以及古德註解的植物解說,有時看看就好,因為印度許多植物的記載,後來都被“中國化”得很嚴重,因此在針對如佛經當中的植物記載,你必須要用印度當地的語言來對應,但印度語言眾多,雖然佛經多用梵語,但也會夾雜其他當地語言,這都需要交叉比對。
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回覆刪除